《斯坦福大学写作课》: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怕不敢开始

最新在线看免费福利电影 https://www.wapzz.cc

罗振宇说:“当代社会,最重要的能力是表达能力,最重要的资产是影响力。而影响力的第一构成要素,就是写作。”

曾经,我从来没有想过会走上写作道路。

尤其是成为中年失业的二宝妈后,更没有想过把写作当作人生副业。

但真正走过以后发现:人生从来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怕不敢开始。

01

看到《斯坦福大学写作课》这本书时,真有点机缘巧合,那时我正处在人生低谷。

人过四十,刚生二胎,想着再过几年,工作满30年就可以提前退休,可是一纸文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所有四十岁以上中职人员一律裁员。”

大家一片怨声载道,但结果还是没有商量,只有执行。

陡然失业的我不知所措,硬着头皮去找工作。

可是现实太残酷,年龄是一大坎,性别是一大坎,孩子更是最大的阻力。

现场投递简历被人委婉拒绝,网上投递也是音信杳无,好不容易有家单位愿意面试,第一个问题是“你写作能力怎样?我们需要会写的。”

7月的天空阳光炙热,灰头丧气的我不想面对家人关切的询问,想着去书店消磨半天,然后等着去接老大放学。

我随意地走到人少的地方找书,哪曾想一抬头就看到它,心想难道这是来自上帝的提示吗?

那一刻,有点心动,还有点激动,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它。

薄薄的,只有135页的书却让我看得入迷,它只用8堂精彩绝伦的课,告诉我如何写、如何学、如何做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的信心。

原来像我这样毕业20多年,从来没有写过文章的人来说,写作似乎也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02

说起写作,最头疼的是“写什么。”

刚拿起笔时,最大的困惑是无从着手,尤其是看到很多新闻事件时,有些东西不吐不快,有些情绪按捺不住,可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

似乎心有千言万语,结果只会竖起大拇指点个赞,或用表情包感叹一下,有时一个不够就连发三个。

但《斯坦福大学写作课》这本书,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书中这么写道,对每一个初涉写作的人来说,一定要遵循严格的训练方式:

首先,是学着仔细地看、练习,保持无穷的耐心,“纯粹地陈述”你发现的。

这里,要着重理解一下“纯粹地陈述”这5个字,陈述一个故事最好多用动词,这样能让人读起来有画面感,能清晰地再现故事场景。

其次,观察它、描述它,不只要传达它的意义,同时也要传达其情感的精髓。

如何寻找情感的精髓呢?

我自己的体会是,找到自己下意识的那一刻感觉;如何没有捕捉到,就看网友的评论,一般排在前面三排,点赞最高的那几个就能代表大部人的情感。

作家海明威曾说,“我努力地试着去写,但我发现,最困难的不是真切地了解自己的感受,更不是知道你应当感觉到什么,或学着如何去感受,而是写下实际发生的行为,写下情绪得以产生的实际的经验。”

真实的情感,才能真正的感染人,感动人。

所以,写作就是写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03

写作过程中,解决了写什么,接下来,我感觉最重要的一点是“怎么写”。

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向所有不合时宜的语言说再见。”

除去不合时宜的,留下的全都是精华。

有哪些不合时宜的语言呢?作者认为主要有三点:

一是永远不要过多地解释。不管写什么内容,最好的描绘不是干巴巴的语言,而是场景化描述,通过持续性动作暗示,把意义一点点地渗入场景。

这样读者才能用自己的大脑和想象参与其中,否则他们会有被冒犯的感觉,故事也将丧失悬念。

二是不要介入自己的故事。对读者来说,吸引他们的是生动的人物和情景。什么样的人物有生动性呢,那就是成功的、大家喜欢的、能引领某一领域的大咖。

因为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有一种意识,权威的才是好的,有说服力。他们的经验、经历和行为都有很强借鉴力。

而作者自己的故事,说得太多就成了自嗨。

三是从中间开始,以动作开始。对任何一件事,没必要从头到尾,把前因后果,来源、过程、结果全部都面面俱到地写清楚。

最吸引的做法是,从中间高潮写起,把正在发生的冲突放在前面,才能抓住人的眼球,才能让人心痒痒地想了解,这是怎么回事呢,后来怎么样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

乔治·科汉那众所周知的忠告:“不要讲述——要展示。”

写作者最重要的能力是,要创造一个场景,把你的人物放在舞台上,让他们演自己的故事。

04

最后,用书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写作的天赋是上天赠予的礼物,老师只是与上天的馈赠一起共事。

但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每个人都有未开发或被掩盖的天赋,它们就像孢子一样,只要有水,就能生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