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美奥中国设计奖评审团:我们为创造美好生活的「中国原创设计」鼓掌!

陌秀交友

我们在中国找到什么“好设计”?

设计的价值,如何界定?人与设计之间尺度,如何度量?设计要如何引领生活方式的优化与生活水平的提升?面对挑战不断、困难重重的当代社会,设计又应如何引导民众更好地理解和看待周遭的一切?

在此基础上,设计又如何区分优劣好坏?“好设计”为谁而生?为何而成?如何达成我们希望的未来?又如何创造更好的世界?既定的设计框架需要被打破,固有的设计概念亟待被重构,“好设计”的背后潜藏着设计师对生活方式的何种认知?

“M&O美奥中国设计奖”,创立的初心,旨在挖掘和推荐中国优秀的原创设计力量。在“中国设计”与“世界创意”之间,构筑起互联互通、密切联动、正向循环的桥梁与平台。

首届“M&O美奥中国设计奖”国际评委团成员

而参与到重重遴选评奖的评委团,不仅倾力陪伴了首届“M&O美奥中国设计奖”从零到一的成长历程,同时也在此过程中看到了中国新一代设计师及其作品的日臻成熟及锐意创新。

Q1结合本次评审工作,您对当下中国设计生态有什么新的认知和发现呢?

冯明珠:

同时也可以发现,参赛作品现代感十足,受到了当代艺术和学术教育环境的影响,线条简洁、材质多元,在此基础上又结合了当代科技,突破了固有的传统设计手法和思维,巧妙地将中国文化和西洋流行元素相结合,并达到了极佳的完成度。

左慧,作品《莲花凳》pic©homeq

例如左慧创作的作品《莲花凳》,化用浓郁的中国莲花元素,以白描画的艺术语言结合现代工业技术,对中国传统坐具“绣墩”进行再创作。玻璃的材质适应了室内外不同场景的使用,甚至可加装灯光以作为照明,兼具了实用性和美感。

立风,作品《蝴蝶衣架》pic©立风

此外,立风创作的作品《蝴蝶衣架》也是一种中国榫卯的现代演绎。整体形态简单而优雅,仅由两个金属框架和木质连接体组成,可徒手快速组装、支持反复拆卸,且零部件可独立更换,延长使用寿命。作品不仅实现环保性、经济性,同时也兼具创意和美感的传达。也是我自己愿意购置的一件产品。

Q2面对即将开启的第二届“M&O美奥中国设计奖”,您有什么期待?

新一届“M&O美奥中国设计奖”的参赛者,要尝试更多地将中华文化底蕴融入到当代设计之中。在传统中创新,是能让评委眼前一亮的。而如何达成这样的效果,我认为“设计之妙、存乎一心”,即设计师要对自身文化的背景和底蕴以及当代人文素养有着极深的认识,进而与个人的设计素养相结合,才可能绽放出优秀的、令人惊艳的作品。同时,我也希望“M&O美奥中国设计奖”能扩大宣传范围、影响到更多元的设计师参与进来,让奖项保有持续发展、茁长成长的可能性。

Q3传统中国元素如何在当代设计语境下演绎出全新的生命力?

冯明珠:设计的妙处,实际上更多地仰赖于创作者或设计师的个人,如何将自身的设计思考映射到作品中、如何在传统元素中提取到创新的设计符号,首先要做到:真正地认识它、了解它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思维体系中,才可能在中华文化这片沃土汇总得到滋润而成长,并最终开花结果。

陈德胜,作品《“日出”桌灯》

pic©艾舍人Xcellent

而设计师本身要“游于艺”,要主动地去博物馆看看,了解中国传统家居设计的历史脉络和使用技法。像是陈德胜创作的《“日出”桌灯》,底座使用了极细的竹篾编织而成,而照明上使用光学灯板和创新的导光技术,以低耗损的多重反射达到不刺眼的光效与细致的表面纹理,让看似冰冷的现代科技而充满了温润视觉美感。

Q1结合本次评审工作,您对当下中国设计生态有什么新的认知和发现呢?

卢志荣:参与本次评审工作,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不少参赛作品都相当成熟,这是我在其他奖项中未曾发现的。回看我过去担任过奖项评审的的赛事和奖项,其中不少作品都没能体现出革新性和突破性,甚至不少作品是游离于主题之外的、远远低于评审们的期待。

而“M&O美奥中国设计奖”则不然,我认为,这也可能与参赛者及其对大奖的理解有着莫大的关系,参赛者们有着自我的高标准及对个人作品的期望,同时在其心目中“M&O美奥中国设计奖”是一个非常严苛的奖项,因而提交出个人最为优秀的设计作品参赛。这让我感到特别的欣慰和高兴。

何以立&侯贞夙,作品《HouseBT》

pic©Ho+HouStudioArchitects

卢志荣:在空间设计中,我个人会针对项目的不同特性选定特定的设计语言来完成,而不是套用一个随处可见或早已使用过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也期待设计师能找到个性化的设计语言来完成作品。譬如专业组作品、由何以立和侯贞夙的作品《HouseBT》及由傅琼慧和李肯创作的作品《幻马戏曲》,这两组作品,我给予了相同的分数。

傅琼慧&李肯,作品《幻马戏曲》

pic©由里设计

卢志荣:但两者使用的设计方法是大相径庭的:前者大胆活泼、打破了传统中式美学结构,使用不同的视觉元素进行拼贴,形成交错意乱的空间观感,仿佛由此进入一段魔幻的时光旅程。后者则相对宁静克制,简化设计语言,把建筑和场所放在自然景观之中,让其自行完成设计的叙事诗篇。

Q2面对即将开启的第二届“M&O美奥中国设计奖”,您有什么期待?

卢志荣:设计师要形成自我的设计语言,继而以此敏锐地、聪慧地且“润物细无声”地解决具体的设计问题。而这样的设计作品,也是我一直寻找的,相信它的出现会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惊艳感。同时,新一届的参赛作品要更多地融入真正意义上属于中国独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气息,而不是一味地套用外国展厅的“模板”。我始终相信,房子是非常私人的、个性化的,一个成熟的设计应该是能让人们更接近生活本质的,既体现质量也体现价值。

此外,“M&O美奥中国设计奖”可以尝试每届设定一个主题,呼吁参赛设计师根据这一主题进行思考和创作。在评委团构成上,邀约在设计领域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设计师作为主席,对本届主题进行定义与解构,提出独特的观点和想法,以此引导参赛设计师从各自的维度来解决问题、回应主题。这是一个更具有社会意义的新颖方式。设置主题和场景、完成“命题作文”,也让奖项更为有趣,同时在中国设计界中承担更为特殊的角色。

Q3在您看来,中国设计要如何顺利在全球设计平台上找到最合适的定位?

卢志荣:中国设计师不应该一直唯欧美设计是瞻,去“参考”西方知名设计师的方案和作品;实际上更需要做到的是,透过这些方案和作品去思考其背后的设计逻辑和思路,研究它们的灵感如何被激发、如何被构成、如何从图纸转化成现实。西方的设计方式、可以借鉴,但归根结底要找到中国自身的文化自信信及其中所蕴含的设计要义,形成自我的身份认同感以及设计解决方案。唯有这样,中国设计才能在“出海”之路上减少不必要的波折。

参看邻近的日本、韩国,它们的设计目前在世界上已拥有一定的定位。其背后正是得益于自身独特的文化坐标,历史、人文以及思想体系都独树一帜,这成为设计的丰沃土壤,产出与众不同的作品而影响世界。我相信,中国设计也会逐步迎来这样的时刻,最近几年可以看到不少良性的进展,中国设计大放异彩的光辉时代指日可待!

Q1结合本次评审工作,您对当下中国设计生态有什么新的认知和发现呢?

陈平:总体看来,我个人认为学生组的表现相对专业组来说更让人欣喜。学生组在概念构想和创作取材等方面,都更为大胆开放;同时在非遗手工艺的创新转化中,学生组也有更加突出的表现。

岳明月&曹真,作品《锦绣玲珑》

pic©CAO&YUE

陈平:像是学生组岳明月和曹真共同创作的《锦绣玲珑》,以古蜀锦织造为创作原点,提取成都最具代表性的“蜀山川”“芙蓉花”等文化因子,运用现代数码工艺,在调色、挑花上给予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表现可能。这种传承,体现了“设计要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设计服务”的理念。

当代设计师拥有更为强大的社会公益意识,在增强传统手工艺活化及再创作可能性的同时,也将为传统工艺匠人就业、手工艺生命力延伸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带来巨大的贡献。而在我看来,也是当代设计师的一种社会责任。

Q2面对即将开启的第二届“M&O美奥中国设计奖”,您有什么期待?

陈平:回顾首届“M&O美奥中国设计奖”,作品呈现的开放程度和设计师视野上,都稍嫌保守和局限性。参评作品的多样性、突破性和国际化都较为欠缺,譬如家具设计类作品大多都是沙发、椅子、坐具,而鲜少触及其他品类的创作。期待新一届大奖能够有更多新颖、大胆、前沿的作品参与进来,同时在创新材质的表达、高新技术的引用等方面都有更丰富的呈现。

Q3在您看来,中国文化遗产将如何与当代设计结合并更好地推向市场大众?

陈平: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非遗”是一个极大的概念,而能够实现设计活化的项目更多是聚焦在手工技艺这一板块。而在活化传承上,首先要解决的是时尚化的问题,以及当代设计与传统工艺之间的矛盾。由于传统手工艺发展缓慢及受到地域文化、民族风俗的限制,它们相对守旧、难以实现广泛流传和推广;同时,其手工制作属性也导致了不能实现批量化生产,因而也无法满足经营上的快速出货和销售增长。

如何能活化传统手工艺以实现提速、提质,是放在设计师面前的一个难题;而在此基础上,融合创新设计理念以及消费者诉求,更是需要深入考量的要点。这也是我希望未来“M&O美奥中国设计奖”能够更多提倡的方面。中国是非遗大国,拥有十几万种手工艺门类,若是能得到很好地转化,相信是对中国设计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Q1结合本次评审工作,您对当下中国设计生态有什么新的认知和发现呢?

张基义:整体而言,首届“M&O美奥中国设计奖”呈现出了极高品质的参赛水准,可以看到设计作品在工艺、文化、艺术、设计及经济可行性上实现了有机融合。举个例子,令我印象较为深刻的一件作品,由高扬创作的《扭曲的格子》。设计师运用简单但又极特别的线条,呈现出了工艺与设计的美学交融。这也反映出工艺与设计美学的融合、文化与艺术的汇聚。

Q2面对即将开启的第二届“M&O美奥中国设计奖”,您有什么期待?

张基义:“M&O美奥中国设计奖”是东方与西方设计和文化交流的汇聚场所,横跨数万公里构筑起交流互通的桥梁。在我看来,文化、艺术和设计都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也是激发民众美感本能的源动力。当下社会,“低美感”的大众审美现状亟待改善,而重新挖掘“美感”这一人类朴素本质,也是设计教育领域的时代课题之一。相信“M&O美奥中国设计奖”的创设及其对中国优秀设计的助力,不仅帮助中国设计师走得更远,而且也将唤醒社会大众美学意识。我十分期待,在新一届奖项评审中,看到更多创新、多元的作品和设计理念。

Q1结合本次评审工作,您对当下中国设计生态有什么新的认知和发现呢?

王中:在评审过程中,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有两点:其一是设计中所体现的文化性,不少参赛设计师作品呈现出较高的文化追求,体现了对文化高度的理解,他们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上有了更为成熟的表达方式。

高扬,作品《扭曲的格子》pic©高扬

王中:譬如高扬所创作的《扭曲的格子》,其功能属性是一个座椅,然而却更鲜明地表现出艺术品的形态,很好地实现了家具功能与艺术美学的完美结合,同时也形成了专属于设计师个人的独特艺术语言。而在产品实体的制造也具有一定的科技性表达,在具有使用功能的同时更呈现文化和审美的价值。

陆柳青,作品《Coffee+》pic©陆柳青

王中:其二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刻理解,关注生态与生态技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探索,区别于很多赛事“仅从设计出发”,同时也让本届大奖的参赛作品呈现出较大的延展性和深度的设计思考。这次获得学生组金奖由陆柳青创作的《Coffee+》,利用咖啡渣这种废弃材料进行创作,带来全新的人居体验。在兼具实用性的同时,也表达出一种文化之美、诗意之美、意境之美。它展现出一个很好的取向:“好设计”不是昂贵稀有材料的堆砌、也不是奢华富丽风格的设计,而是要展现人类未来对“诗意的栖居”的向往和期望。

Q2面对即将开启的第二届“M&O美奥中国设计奖”,您有什么期待?

王中:在进入国际语境后,中国的历史文化可以说是设计师的宝库。传承深厚丰富文化遗产,再以现代设计手段再创新、再转化,使之能形成更加普适性的共情和更持续的生长。这是我当下在中国设计中初步观察到的可喜的一面,也期待未来能保持下去。而对于“M&O美奥中国设计奖”,我希望它也能与中国设计同步,将自己打造成东方美学集合呈现的一个标杆、形成具有自我品牌辨识度的一个文化取向,从而促成更多的中国设计师将中国智慧融入到国际设计舞台中。

目前全球的设计奖项林林总总,能够在其中脱颖而出的,势必拥有自我的文化诉求、价值取向以及优势竞争力,继而为设计界带来一些新的思考甚至指导思想。相信以此为定位,“M&O美奥中国设计奖”能够引导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展开更为系统化的设计创作,个体尝试会形成群体效应,为中国设计的未来带来全新的思潮。

Q3在您看来,当代设计在高等教育领域需要进行哪些革新以适应时代发展?

王中:我们正面临一个指数型发展的时代,裂变叠加造成千百年来未有的发展速度和变局。而这也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及设计需求的转型。因而,我认为当代设计师需要具备一种“让未来定义今天”的思考模式,即任何以过去的延长线去思考未来,一定会犯错误的。

而人类的未来实际上是一种数字文明、硅基文明,是基于“算法”的改变,科技的发展将使人类生活方式带来颠覆性的改变。但人类的未来不止有“算法”的引擎,反之,对于设计来说,更应关注“心法”的价值,即人类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平衡,在科技与人文之间找到有效的平衡点。未来的设计师不仅要了解大数据、人工智能、新的技术平台等科技知识,同时也要领会文化精神的表达、用户体验与交流以及品牌的运作和IP的打造。

他们要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小设计”项目的创作,而是一个“大设计”系统的打造。。因而,人文教育更应受到重视,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也在发生转变,传教授业不再是核心价值,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审美意识、可持续设计的理解等课题,都将成为教育的新诉求、也是学校进行转型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

Q1结合本次评审工作,您对当下中国设计生态有什么新的认知和发现呢?

曾辉:通过参与“M&O美奥中国设计奖”评审,可以看到中国空间设计领域的发展现状受到后疫情时代背景的影响。民众在经历一段长时间的居家生活后,愈发注重空间场景内的舒适性和宜居性。富丽堂皇、繁文缛节的装饰性和炫耀感,被更多地摒弃。换言之,“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看的”这一观点,正受到更多的认同和设计实践。

沈恩宓,作品《空港新城》

pic©杭州之恩设计事务所ZNDESIGN

曾辉:同时,这种消费需求这也反推着设计师进行“减法设计”,在设计语汇、平面结构及功能处理、动线编排布置以及整体把控上,都更倾向于追求简约和凝练,打磨出经得起时间历练的空间设计灵魂和核心价值。今年“M&O美奥中国设计奖”的空间类获奖作品,也很好地反映了当代中国设计新的价值趋向。

Q2面对即将开启的第二届“M&O美奥中国设计奖”,您有什么期待?

曾辉:“M&O美奥中国设计奖”首次在中国落地,虽然受到了疫情的种种影响,导致了参评作品征集范围有一定的局限。从首届情况看来,商业化的常规项目参评偏多,而实验性、文化性作品稍显不足,这也是未来有待进一步提升的方面。

唐忠汉,作品《回流》

pic©近境设计

曾辉:未来“M&O美奥中国设计奖”需要在设计价值观上更好地发挥引导效用。譬如室内空间设计这一板块,我印象深刻的几个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打破了固有的定势思维及等弊病,这是很好的创新突破。通过借助人性化空间布局以及情感化、生态要素的融入,能够让平淡无味的空间增添时尚感及人文关怀,更加符合人的生活美好需求。

另外,美奥中国设计奖从美学意义上做出更多的社会化美育,为中国文化及设计领域作出更多的助力和提升。美学价值的实质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设计服务的目标。造就有品质的生活空间和生活美学,就是空间设计师们所希望达成的理想境界。

Q3在您看来,中国创意设计产业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曾辉:在美奥中国设计奖评审中,可以看到设计师在智慧科技、艺术融合、新材料应用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创新能力。如今许多年轻设计师都具有海外学习背景,同时借助现代信息也可以及时了解国际设计的资讯,设计理念也在不断提升。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当代中国设计的中坚力量呈现年轻化趋向,新一代的设计师在与国际同步之外,也更关注现代设计手段对中国原创设计思想的表达,这是中国设计的未来希望。

在设计美学的未来价值导向上,不能屈从于一味追求所谓奢华感。过度的“炫富”与“炫技”,无益于设计美学品位的形成,反而会沦为“行活”式的设计套路。同时也不能盲目崇拜某种“网红”设计形态,不图谋浮于表面的热闹,沉下心来才能发现更多中国文化的内核和生活美学要义。我非常期待“M&O美奥中国设计奖”能够在中国美学精神与国际设计表达的融合创新上起到引领潮流的作用。

设计的未来,华光正显

中国设计世界创意

「首届M&O美奥中国设计奖颁奖典礼」

2021年6月1日

上海·法国驻上海总领事官邸(巴赛别墅)

中国设计之光,璀璨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