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于今年7月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目前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下一步,还将稳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
据悉,首批纳入全国碳排放配额管理的是发电行业,总计2225家发电企业和自备电厂,这些企业将成为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的主体。全国碳市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40亿吨/年。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2021年是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全国碳市场为什么选择以发电行业作为突破口?赵英民也给出了解释:一是发电行业直接烧煤,所以这个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包括自备电厂在内的全国2000多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年排放二氧化碳超过了40亿吨,因此首先把发电行业作为首批启动行业,能够充分地发挥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此外,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数据基础比较好。因为要交易,首先要有准确的数据。排放数据的准确、有效获取是开展碳市场交易的前提。发电行业产品单一,排放数据的计量设施完备,整个行业的自动化管理程度高,数据管理规范,而且容易核实,配额分配简便易行。从国际经验看,发电行业都是各国碳市场优先选择纳入的行业。既然它二氧化碳排放大、煤炭消费多,所以这个行业首先纳入,可以同时起到减污降碳协同的作用。
碳市场启动以后,社会普遍关注的是碳价。“目前,全国碳市场还没有启动,所以还不好说碳价是多少。”赵英民表示,从过去试点省市的情况看,全国七个试点省的加权平均碳价在40元左右。目前全国碳市场相关制度设计中,考虑通过改进配额分配方法,引入抵消机制等政策措施,引导市场预期,从而形成合理的碳价。
对于如何与国际衔接,赵英民表示,一个碳市场就有一个碳价很正常,碳价都是由各自的市场机制决定,相互之间基本不存在显著的碳价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碳价如何衔接,需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法律、制度、标准、政策等问题,目前中方正在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第六条的谈判进程,推动构建巴黎协定下的全球碳市场机制。
“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赵英民介绍,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扎实做好全国碳市场各项工作,持续完善配套制度体系,推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技术法规、标准、管理体系。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上,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的高排放行业,根据需要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实现全国碳市场的平稳有效运行和健康持续发展,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
(文章来源:经济导报)
文章来源:经济导报高仿包包 https://www.huada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