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华肤医院文章 http://www.myzx.cn/b/njfh/article
又一个女性题材剧爆了——冯小刚阔别十四年的电视剧作品《北辙南辕》。
只是,这部剧是被骂爆的(这年头,影视剧也开始流行“黑红也是红”了,观众可太难了)。
看了几集之后,她姐更觉得,这剧被骂不冤。
说是讲五位女性收获成长与爱情的故事,但不提故事,剧中的女性已经让人拳头硬。
比如,王珞丹饰演的一个霸道女总裁,为了拉刚认识的小姐妹入股自己的餐厅。
先是抓住人想要赚钱的心态画大饼。
接着打感情牌。
最后,给人灌输恐惧感。
霸道总裁没看出来,传销味儿倒是快要溢出屏幕了。
国剧的悬浮不是一天两天了,可《北辙南辕》让人心寒的点在于——
名导冯小刚,打着热门话题“女性主义”的旗号,召集了一批有演技有保证的女演员,得到了极大的曝光度。
用顶配的阵容,做最拉胯的事。
这是真正的关注女性、真正的聚焦女性主义吗?
不,这是吃相难看,更是一种不自知的傲慢和开倒车。
因为你相信什么,就会看见什么,进而呈现什么。
而她姐看到的很多女性和女性故事,是冷静的、坚定的、要强的、始终向上的。
这样的女性和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实在是太多太多,而且遍布各行各业。
远的不提,就拿最近热搜上的很火几位来说,她们的故事拍出来绝对不输电视剧。
很多人已经太久没看到她的身影,直到最近一次意外的热搜——
#陈慧珊转行当英语老师#。
一场“TVB当家花旦沦落到退圈后教学糊口”的凄惨戏码迅速被脑补出来,不少人因此为她唏嘘感慨。
但再一查,乌龙一场,这是一则“旧闻”——陈慧珊在这家英语机构当老师,是2012年-2017年间的事。
即便她真的退圈教学,也没什么好唏嘘,凭本事吃饭并不丢人。
更何况,如果仔细看了她的简历就会发现,替她感到唏嘘是大可不必。
美国波士顿学院传理系、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英语系)在读博士、曾任TVB英文台节目主播……
这哪里是要陈慧珊的凄惨戏码,这分明是你我被优秀的职场女性从戏里到戏外进行了全方位碾压。
陈慧珊的戏剧人生,很多人早就如数家珍。
她天生长着一张读过书的脸,演职场女性就有天然的说服力,优雅、独立、干练。
因而她总是作为律师、法医之类的职场女性角色在剧中出现。
《鉴证实录》里她扮演的法医聂宝言,从容笃定又专业,至今仍是很多观众心中“女性职场剧的巅峰”。
陈慧珊的蹿红速度在当时感觉快得吓人——出道第五年就成为了TVB的双料视后,当时的媒体常常惊叹她是娱乐圈的一个奇迹。
但如今回头再看,非演员出身的陈慧珊,能在26岁时就塑造出一系列成功的职场女性,跟她本人真实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陈慧珊的人生经历,才是散发着冷静与知性美的职场女性的真实写照。
当然,她并不是天降紫微星一样的天生大女主。
恰恰相反这一路陈慧珊有过不少低谷。
陈慧珊一开始并没有想过要做演员的。
最初受父亲影响,她想要成为一名舞蹈家,只是她的舞蹈梦,因为背脊和盆骨多次受伤而被迫终止。
她很快再次找准自己热爱和努力的方向——
成为一名报道社会时事的记者,为此她选择了美国波士顿大学的传理系(类似于国内的大众传播)。
这份梦想也遭到了巨大的阻力。
她曾天真地以为只要成绩好毕业后一定可以找到一份工作。但现实是,因为她的亚洲面孔,她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才找到一份工作——
不是记者,而是在一家电视台的新闻制作部当助理编导。
陈慧珊回忆说,“这差不多是电视台最低级的职位,就算没有犯错,也常常会受到责备”。
即便如此,为了积累经验,这份工作她一做就是五年。
1994年她回香港发展,故土也变得人生地不熟。
陈慧珊却有奋力一搏的勇气,她花了一年的时间,历经艰辛四处寻求帮手,自己当主播拍了一段试片。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这段视频成了陈慧珊进入了TVB的敲门砖。
她进入了无线电视明珠台的新闻部担任新闻节目主持、记者的工作,也因此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她被正在筹备《壹号皇庭V》的导演邓特希相中,自此走上了演艺之路。
如果单从结果来看,这些低谷不仅没能成为扯住陈慧珊后腿的存在,反而“变相”成就了她。
可放在彼时的情境下,没有人知道低谷之后迎接自己的是什么。
陈慧珊就是在这样的低谷的捶打下一路成长起来的。
或许有运气的成分在,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她自学生时代就始终践行的人生信条:
要敢于追梦。
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是一句口号式的东西,却是陈慧珊一直都践行的。
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强、有想法、有决心、有毅力。
拍戏的时候就拼命拍戏。
但又不留恋名利——在最红的时候选择离开了体制内,寻求角色类型上的突破。
没有好的剧本宁愿不拍,她41岁重返校园读硕士,又因为成绩太好破格被教育系录取继续修读博士。
何其率真,又何其潇洒。
有网友看到陈慧珊跑去读书后感慨:
以前看港剧,看到女性角色失恋了/有了新想法/遇到职业瓶颈就放下工作去读书,有点惊讶,原来她们真的是这样做的。
是啊,我们曾经以为那种女性是只存在于电视剧中的、被美化的。
她们专业又自信、丛容且笃定,在职场上雷厉风行,无所畏惧。
但无论是戏里还是戏外的陈慧珊,都在告诉我们,不是的。
那种自信的、要强的、生命力不息的女性,是真实存在的。
这些特质,不是一堆口号加身虚假标榜出来的,而是如陈慧珊这般,坚定了一个方向后一步步往前走。
不得不承认的是,荧屏上的人永远都会比普通人收割更多的注意力。
普通人的故事想要被看见,则需要更“极致”,常常是要赢得一个“最”或争得一个“第一”才可以。
可在那之前的故事不够精彩吗?显然不是。
韦慧晓的人生履历,用撒贝宁的话来说就是:牛到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
但她被大众所熟知,还是因为一个“第一”——
韦慧晓,中国「第一位」实习女舰长。
当然2021年她已经成为了正式的驱逐舰长。
但在成为舰长之前,韦慧晓的人生故事呢?
或许这样几个关键词,可以让我们得以窥见她开挂人生中的切面:
华为金牌白领、环球洲际小姐、女博士、海军舰长。
每个关键词都对应一个截然不同领域,顺着哪条路走下去都是一条世俗意义上成功的路径。
而这些,都被韦慧晓一一解锁,又放弃。
放弃一条成功路径,转而去开辟另一条全新的赛道意味着什么?
重启。
成为舰长之前,韦慧晓的人生,是在不断重启的。
她对自己的认知也很到位:“我其实经常做出一些选择,让大家觉得诧异。”
但,答案似乎已经写在了故事的开头。
韦慧晓从小就有个当兵梦,高考结束她梦想着可以去国防科技大学。
但因为招生名额有限,她最后被南京大学读大气科学系录取。
大学毕业,韦慧晓心中的火山看似沉寂。
但如果时间线拉得够长就会发现,她一直在到处摸索和“碰撞”。
毕业后她入职了华为,虽然做着一份和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但适应很快。
23岁时韦慧晓就成为了同龄人都羡慕的百万年薪的华为金牌员工。
工作四年后,安稳的日子过不下去了。
韦慧晓接连几件事让人惊掉下巴——
辞掉华为的工作,跑去参加选美,荣获环球洲际小姐大赛十佳。
同一年她还参加了研究生的考试,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跨专业录取。
此后六年她一边在中山大学硕博连读,一边折腾着让自己吃尽了“苦头”。
28岁时,她以在读研究生志愿者身份奔赴西藏支教。
支教结束,又前往西藏地勘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当志愿者、汶川地震志愿者、北京奥运会“水立方”志愿者……
回望过去的经历,韦慧晓不留恋,却也不曾后悔,毕竟过程和结果都有所得。
过程中倾尽了全力,没有辜负自己,而结果她也如愿收获一个答案:
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甚至是只喜欢什么。
她喜欢什么呢?
不曾穿上的一身戎装。
2008年,博士在读的韦慧晓突然得知:博士应届生特招入伍的最后年龄期限是34岁。
她认真考虑了自己的去向,终究骗不了自己:
“那时候才清晰地认识到,喜欢纪律、好强、无私无畏的我,最适合的职业就是军人。”
34岁这年,韦慧晓整理了200页的申请材料,自荐入伍成为了辽宁舰上一名军人。
但一切才刚刚开始。
名校毕业、博士学历在军舰上没有意义,她和比她小十几岁的新兵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第一次天文航海考试,她考了62分,是彻底的吊车尾。
她体力本就不及新兵,再加上是24小时在水上生活、工作,晕船的时候,把胆汁都吐出来。
又一次重启,且没有回头路。
这一次韦慧晓依然是在升级打怪的路上愈挫愈勇。
从实习生转正成普通军官,又到副舰长,她只用了6年。
2016年,39岁的韦慧晓成为了人民海军首位女实习舰长。
当一个人能解锁一条赛道,我们或许还可能归诸于运气。
但不同的赛道、不同的要求,拼体力、拼学识、拼毅力,她没输过。
“运气论”对韦慧晓显然不适用。
她更相信看得见的一点点进步,因而她有一个“天花板理论”——
每天把天花板顶高一点点。
拼搏的尽头是哪里,韦慧晓也不知道。
但,只要每天都努力一点点,每天都突破一点点,每天强大一点点……
要强如她,可以抵达所有地方。
除了陈慧珊和韦慧晓,还有一群女性不得不提——最近在赛场上努力奔跑的中国女足的姑娘们。
这几日,中国女足先后和巴西、赞比亚对战。让她姐感动的是,评论区没有谩骂和争吵,满是安慰和鼓励。
“我还是要为女足加油!”“这种精神我已经很佩服了!”
因为我们知道,她们在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以及,让人感到热血沸腾的不是结果本身,而是她们的要强精神。
其实不止女足的姑娘们。
每一个奋战在赛场上的运动健儿们,都是要强的最佳代名词。
我们从来不缺少要强的人,更不缺要强的精神。
“要强”,已经成了根植在中国人血液和基因里的存在。
因为,我们的心中住着一群很牛的英雄。
顶天立地的盘古、执着追日的夸父、上天入海的哪吒、降妖除魔的齐天大圣、替父从军的花木兰……
一个个要强的中国人,用传承着千年的英雄力量,续写着世界眼中的更牛中国。
但我们缺少的,是看见这群人的眼睛,以及照向他们的一束光。
看见他们的挣扎、迷茫和伤痛。
更看见他们的要强,和打破成见和局限的勇气。
而这,便是为什么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在为他们加油喝彩。
因为他们付出的努力,本就值得掌声。
因为他们要强向上的样子,就值得应援。
因为他们,也是我们。
他们的挣扎、迷茫和伤痛,不就是你我的挣扎、迷茫和伤痛?
熬夜做了一夜PPT,却依然觉得不尽如人意;
毕业五年存款不足五位数,不知何去何从;
每天996甚至007的工作节奏,根本分不清工作和生活界限……
奔跑在不同的赛道上的我们,有过一样的无力感和挫败感。
但这群人站在聚光灯下,便成了榜样一样的存在。尽管不知道未来的结果和成败,但他们短暂地迷茫、挣扎和摇摆之后,还是只管向前。
然后告诉我们——
赢了,拥抱大哭,欢欣鼓舞。
输了也没关系,至少曾吹响过战斗的号角,有过冲锋的姿态。
这是要强的中国人教会我们的,也是蒙牛想要拍这个视频的原因。
你可能不够强大。
但没关系,蒙牛来做你的后盾。
只要你拼尽全力往前跑,让世界看见你的要强。
让世界看见——
你比你想象得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