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九零后》:群星闪耀的时代

建造师查询 http://www.jiangongdata.com/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录片《九零后》剧照

2021年6月17日,百岁的翻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在北京逝世。他生于军阀混战之时,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求学于西南联大。27岁那年,他选择留学法国,三年后,他归国,开启了自己的翻译生涯。

许渊冲先后出版了180多本中、英、法文翻译著作。中国的唐诗宋词、《诗经》《论语》等经典,被他译成英文与法文;西方的《包法利夫人》《红与黑》《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名著在他的努力下,也都有了优美的中文译本。

不少年轻人认识许渊冲,是通过央视《朗读者》节目。在节目中,他递出一张名片,上面赫然写着:“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这句话,他也嘱咐家人刻在他的墓碑上。彼时耄耋之年的他,因此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导演徐蓓初见许渊冲时,也听到了这样的自我介绍。当时她觉得,眼前这位老人,既狂狷,又可爱。在对许渊冲的采访中,徐蓓沿着他话语的流向,走入了一段有关西南联大的青春记忆。此外,徐蓓还采访了十余位与许渊冲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通过影像,徐蓓记录了那个群星闪耀的时代,也就有了纪录片《九零后》。

呈现不太一样的西南联大

随着当事者回忆录的问世和历史研究材料的丰富,近几年的文艺作品中,“西南联大”被提及的次数越来越多。2018年,电影《无问西东》讲述了这段历史故事,并讨论了理想与时代精神的承袭。同年,五集纪录片《西南联大》也对此进行呈现。不久前,作家杨潇徒步走完了这所大学的西迁之路,并写就《重走》一书。

国文老师吴岭澜。/电影《无问西东》剧照

因此,想再度回溯这段历史,压力巨大。而对徐蓓来说,拍出又一部有反响的西南联大题材电影,所面临的挑战更是无法想象的。因为在拍摄《九零后》之前,她作为主创,参与了两部同样题材的作品:一部是《大后方》,其中《流动的课桌》这一集,讲的就是这段时期;另一部就是豆瓣上评分高达9.4分的《西南联大》。

出于一个创作者的“好胜心”,徐蓓开始思考不同的述说角度,“既然选题都做过了,那最低的要求就是跟别人不一样。往高一点说,那就需要做出自己的风格,给观众一个新的感觉”。她抽离导演的身份,用一名普通观众的视角,去追问自己到底想在这段历史中看到些什么。

徐蓓发现,已有的内容似乎更多地聚焦于时间线的梳理。而她所关注的点,是在时代全貌之下,人物的关系是怎样的。比如,她一直都好奇:“一般来说,文人相轻,那西南联大的三个校长是怎么共处的呢?合并的过程中,他们是通过怎样的智慧达到平衡的呢?”

带着这些疑问,徐蓓慢慢地探索着内容的方向。她越发笃定,摒弃了传统纪录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她希望在影片中“人物是前置的”。 徐蓓找到了16位仍在世的西南联大学生,通过他们的讲述,还原那个时期发生的故事。相对于旁白,平均年龄达到96岁的校友们的亲身经历,显然更有说服力。这群“90后”口中那些记忆犹新的物事,也更能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具体感知。

在徐蓓看来,虽然是纪录片,但观众同样需要对角色产生代入感。所以,某种程度上,这些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也做了一次“演员”,徐蓓说:“他们为我们奉上了西南联大人的一次集体‘出演’。”

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电影《九零后》剧照

框架确定之后,徐蓓和团队着手准备问题。战争如何影响他们的生命轨迹?到了云南有哪些感触?对当时的老师和同学们有什么印象?这些观众渴望知道的东西,成为纪录片主打的内容。

在进行大量采访之后,徐蓓发现,得到的答案拼合到一块儿,不经意间就把时间线勾连起来了。比起刻意地设计,这种方式更自然。此外,剥去宏大叙事的外衣,由一个内部的主观视角去发掘这段历史,也让影片有了更多的新意和魅力。

后期剪辑时,徐蓓最大的感受就是“割舍不下”。她说,很多交谈相当有价值,但毕竟是拿到影院去放映,还是要充分考虑可看性。为此,她和同事们下了很大的工夫,“受访者的语速快慢完全不同,对问题的阐释也各异,所以我们需要重新理出一个逻辑”。处理过后,语言有了新的节奏,观点也形成了不同程度的交锋,使影片产生了独有的张力。

最后的成片里,主线是西南联大三个大一学生的口述:代表文科的是翻译家许渊冲,理科是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工科则是“两弹一星”功勋人物王希季。三人命运的交合点,便是西南联大。

也正是徐蓓忍痛不断做减法,才让《九零后》在路演时收到了众多褒奖。

“90后”的共有特质

在点映结束后的交流环节,徐蓓被提问最多的两个问题是“今天的90后和那时的90后有什么异同?” 和“为什么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却时常对读书的目的感到迷茫呢?”。/电影《九零后》剧照

徐蓓和团队带着《九零后》到很多学校和影院去做点映。每次放映后,她都会收到各式各样的提问。其中被问得最多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今天的90后和那时的90后有什么异同?”而另一个则是:“为什么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却时常对读书的目的感到迷茫呢?”

面对脸庞青涩的提问者,徐蓓会耐心地作答。她也总是不可避免地提到西南联大人身上的共同特质。徐蓓说,在与这群人的接触过程中,她能清晰地察觉到,他们有着一致的品性。

让徐蓓最有感触的是先生们的待人接物之道,她形容那种感觉“如沐春风”。徐蓓说:“他们是完全没有分别心的,对待团队中的任何角色,他们一视同仁,那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尊重,把中国人强调的‘礼’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她看来,这虽然听起来简单、平实,却是当代人相处时久违的一种状态。

其次,这群“90后”对“学养”二字进行了极佳的诠释。徐蓓认为,并不是学历高、读书多就称得上有学养。在她眼中,这群先生达到了某种境界,“他们研究的内容与生命已经融到了一起,举手投足间散发的气质,就像从身体里生长出来似的”。她在与巫宁坤、刘缘子等人的交谈中,丝毫没有负担。“每个人都有着超群的才华与见识,但绝不会掉书袋,都在好好说话,这是难能可贵的。”

再一点,徐蓓总结道,这些“90后”有一颗赤子之心。她说,这种品质绝非挂在嘴边的口号,他们穷尽一生,去践行这些观念:“巫宁坤主动报名去参军,抗战时让他返回,他博士没有念完就毅然归来;马识途,那更是提着脑袋干革命的地下党员……”徐蓓觉得,他们对国家、对真理、对文化的态度,以及对科学矢志不渝的追求,反映着他们至为纯粹的内心世界。

先生们有“赤子之心”,他们对国家、对真理、对文化的态度,以及对科学矢志不渝的追求,反映着他们至为纯粹的内心世界。/电影《九零后》剧照

这在影片中也有所呼应。片子的结尾,有一个小细节:邓稼先最爱用来赞美他人的词语,就是pure(纯粹)。而在徐蓓的理解中,pure正是对这个群体的概括与写照。

个人与时代的交汇

完成《九零后》这部纪录片,徐蓓对西南联大有了更多维度的了解。她也希望通过这部影片,给予当代年轻人更多个体层面的引导和启发。

每每在中小学校园放映时,徐蓓看着那些孩子,就会想到自己的童年。她说,自己所处的时代,鲜有全方面的指引,而到了现在,作为一个创作者,她有义务把这样的内容提供给下一代,“让影片唤起孩子们对历史的兴趣,让他们主动走近这些优秀的人”。

在重庆南开中学放映时,徐蓓收到了很多书面观后感。有孩子把西南联大的先生们当作标杆,也有人领略到奉献精神之后,反思自己是不是对社会索取太多。徐蓓看过孩子们的文字后,觉得这两个小时的影片是有价值的。“通过这一批‘90后’,让年轻一代观照内心,这或许是对个人很好的滋养。”

徐蓓说:“当这样的个体足够多的时候,我们所处的社会也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有教师看完片子,会跟徐蓓分享自己的观后感。徐蓓也相信,当愿意思考的人变得越来越多,前人身上那些宝贵的传统与经验,会得到沿袭。

“当愿意思考的人变得越来越多,前人身上那些宝贵的传统与经验,会得到沿袭。”。/电影《九零后》剧照

影片上映后,徐蓓在其豆瓣页面上写了一篇创作手记,她说自己每一次的拍摄都心力交瘁。当然,《九零后》她也同样全情投入。比起早先在小屏幕里看到自己的作品,这一次在影院里反复看,让她对这部影片多了些陌生感。当《九零后》在真正意义上变成一个公共的文化产品,徐蓓反倒有些不适应了。

徐蓓说:“我没有太多的激动情绪,作为一个观众,我只是觉得这个片子看起来还可以。”而当变回导演身份时,她则显得有些出离。在一次放映会上,主办方问她如何评价影片,她淡淡地说了一句:“屏幕上有根线,有点儿影响观看。”她很明晰,这部纪录片真正的归属者,是来自西南联大的这群主人公。

对于西南联大,最常见的说法是:只存续8年,却先后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在闪着光芒的数字背后,实际上蕴藏着数千个个体的生活记忆。于后人来说,那是一段美好的历史;而于亲历者而言,那则是充盈着复杂情感的青春年代。谈到这点时,徐蓓回忆道,杨苡在访谈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理性,但在拍摄结束,她和徐蓓拥抱时,说了一句“Just for you”——在那个瞬间,个人与时代或许完成了某种交汇。

在许渊冲所著的《永远的西南联大》中,讲述了一段冯友兰先生给学生讲演《中和之道》的故事。许渊冲写道:“冯先生对我很有启发,我本来少年气盛,争强好胜,这时才明白:尽其所能,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实现自己的价值,才是做人之道。”

而我们在《九零后》中,既看到了这群“90后”的少年气盛,也看见了他们尽其所能的做人之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