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21号开始,中国两座一线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再一次被突发的疫情打破,先是深圳盐田港,一位在国际货轮登轮作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例行核酸检测之后,发现其属于无症状感染者;与此同时,广州荔湾区的一位阿婆核酸检测排查结果呈阳性。
接下来的半个月里,广东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本土感染者129例(截止6月6日),其中确诊病例89例。这波局部疫情爆发之前,广深的疫苗接种进度尚处于慢速跑的阶段,无论第一针第二针,几乎都是“随时可预约,随时可接种,且不需排队”的状态,自出现无症状感染者案例之后,深圳各个疫苗注射点人头攒动、长队如龙。
5月27日,宝安区西乡体育场等待接种疫苗的人群
同一天,福田区会展中心外,人们正排队进场接种疫苗
在隔壁广州的本轮疫情中,有4例患者已经注射了第一针新冠疫苗,但还没来得及打第二针,同样也被感染,但基本病情都不重,临床反馈的结果显示疫苗预防重症的效果很突出。
这也抛出了几个疑问,为什么打了疫苗还是会被感染?未来是否需要反复接种疫苗?以及疫苗和疫苗之间,应该如何比较好坏?
我们都知道,在国内选择的疫苗研发路径,总体上是将灭活疫苗优先铺开,同时兼顾研发其他类型疫苗。灭活疫苗,顾名思义,就是将病毒通过化学物质或化学反应灭活,在此基础上,让人体对灭活后的毒株产生免疫反应。既然灭活是核心,所以灭活疫苗的重中之重,则是保证病毒灭活之后的安全性,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之上,再确保其依然具备有效性。
如何保证疫苗的安全性?其实无非反复试验,反复试错。虽然灭活是一条相对成熟的研发路线,但是病毒是处于变异之中的,既往的经验对于制造新病毒的疫苗并没有太大的经验和速度加成,所以我们会看到有已接种第一针灭活疫苗仍被感染的情况出现。
总的来说,灭活是一条安全、成熟的疫苗研发路径,但它需要借助过往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实验,所以在先进性和高效性上略有不足。
新冠入侵人体细胞,是通过其表面的刺突蛋白与人体细胞的ACE2结合,所以理论上只要训练人体对这种刺突蛋白产生抗体,让抗体杀死刺突蛋白,新冠病毒就无法进入细胞感染人体了。西方主要研发的mRNA疫苗,就是通过给人体细胞指令,让部分人体细胞自发制造出刺突蛋白,其他人体细胞就会对此产生免疫反应,从而在不被病毒感染的情况下制造出可杀死刺突蛋白的抗体,实现对新冠病毒的免疫。
直接注射mRNA疫苗效果示意图
相较于需要反复实验的灭活疫苗而言,mRNA疫苗的核心在于搞定送入细胞并让细胞生产特定蛋白质的这一套流程,只要这个流程解决,无论病毒如何进化,只需要搞定病毒的关键基因序列,找到其入侵人体细胞的关键基因序列片段,把疫苗载体中的基因序列更换一下,后续的疫苗研发就是一个流程化的过程,而且生产环节及研发周期短,工艺相对简单,疫苗能够迅速量产。
事实上,在新冠疫情暴发前,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批准过任何的mRNA疫苗,可以说mRNA是通过这次新冠疫情才一战成名。
为什么我们国家主要选择的是灭活这条路径?一是我们的国情传统,遇见这种事情向来施行的都是不计成本的饱和式救援,有各大国企乃至军方参与其中,后面有整个国家在推动;加上疫情去年在国内得到控制之后,总体上呈现的是人口基数大但感染比例少的趋势,所以最适合的,就是全线押宝,并在其中找一条最稳妥的路径。
而西方选择mRNA+DNA这相对更先进的路线,主要是因为都是私企在做,政府只能给予有限的支持,所以无论是辉瑞还是莫德纳,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在研发的时候也会优先考虑公司的投入与收益,加上对自身的研发水平有足够的自信,所以也都优先选择了mRNA这条研发路径。
结合国情来看,灭活疫苗更适合国内现阶段疫情防控的总体需要;但从技术上来看,mRNA确实是更先进的疫苗,国内几家药企目前也在加快mRNA疫苗研发进度,复星医药已经进入审批环节,沃森生物已经开始三期临床试验。之前沃森生物的李云春也曾经提到过:
布局mRNA新冠疫苗技术路线是考虑到mRNA疫苗技术是未来疫苗的发展方向,并且是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响应速度最快的技术路线,利用新冠mRNA疫苗研发,快速推进临床研究,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的新冠疫情防控提供公共卫生产品,另一方面也使公司在mRNA疫苗研发、临床和产业化方面积累经验,有利于公司后续其它mRNA疫苗的研发和产业化。
mRNA通过送入细胞并让细胞生产特定蛋白质的这一套流程,对治疗一些其他疾病,比如某些癌症、囊肿性纤维遗传病等等,具有同样深远的意义,除了传染病疫苗之外,肿瘤免疫治疗、单抗药物替代、蛋白类药物替代等等都是mRNA未来的潜在市场。
去年疫情爆发之际,恰逢mRNA技术刚好准备就绪,也算成就了一次天时地利的历史巧合。疫情终会过去,而mRNA新冠疫苗,大概率会成为mRNA技术突破路上的一块餐前甜点,在mRNA领域领先的药企,将会有足够的能力去重塑整个相关医药的格局。
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在这个前沿领域的不断进步,也将会为我们的幸福带来持续的提升。若干年后,回顾始于2020年的那场全球疫情,这大概会是为数不多的,极富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