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浙江女孩红了,一人造“故宫亭”引围观:你这手,怎么长的?

重庆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 http://www.tuofa.net.cn/

  人人都爱故宫沉淀着历史的

  红墙黄瓦、雕梁画栋。

  最近,B站一位UP主竟“胆大包天”,

  将紫禁城之美,“据为己有”。

  

  人家独自在自家后院,

  造了一座故宫亭子!

  不仅引来300w+网友围观,

  还上了B站热搜,被人民日报报道。

  

  网友们起先心想:

  “呀,又是什么宝藏老师傅,

  出现在我们互联网江湖?”

  点进去一看,

  便“跪倒”一片——

  

  没有老师傅,

  只有一位素衣挽发的90后女孩

  @苏清吾,

  全程无言,在埋头苦干:

  小苏不打算用钉子胶水,

  全靠我国几千年来最传统的工艺——

  榫卯技术。

  

  起初,她面前只有一面大白墙,

  和一堆单薄的木材。

  只见她对着木材,

  画、锯、凿、挖、磨……

  

  

  一堆平平无奇的木材,

  便有了许多形状。

  

  实木部件,凸起为“榫”,凹处为“卯”,

  当木头与木头完美镶嵌,

  互相受力、制衡,

  便组成了坚固又减震的结构。

  

  由于榫卯考验嵌合的精确性,

  她需要先在地面先搭一遍,

  不断调整或重来,

  以保证木头与木头之间能拼起来。

  从白天做到夜晚,

  几千年前古人智慧的魅力,

  在她的小小后院中闪耀。

  

  为数不多借助的“外力”,

  是伯父伯母和外婆,

  帮忙扶住柱子腿。

  

  她才能在上面,

  为亭子搭建顶部;

  

  让它慢慢成形。

  

  再用瓦灰、麻丝,

  为亭子封顶。

  

  覆上瓦片后,

  渐渐有那味了。

  

  榫卯技术,只是让亭子有了“型”,

  接下来要用到的工艺,

  便是中国传统土木工程技法:

  地仗。

  她用桐油、樟丹、猪血、石灰水、瓦灰等原材料

  搅拌后的混合物,

  糊在木头上作衬底,

  以防腐防潮,让亭子“长寿”。

  

  待给柱子打磨好、刷上桐油后,

  观众们又惊讶地看到,

  她安安静静地拿来颜料,

  为亭子刷红漆,添彩画。

  

  到这里,

  弹幕已经被苏清吾的手震惊了:

  “牛哇!”

  “同样是手,为啥我的只会打字……”

  

  亭子虽简易,

  可每个环节都要用到很多

  传统手艺知识。

  苏清吾前前后后忙活了150天,

  花了10000+元,

  才得以完成。

  

  而造完亭子后,

  她一双手,还没停下,

  用榫卯+大漆,做了椅子;

  

  又用大漆+螺钿,

  造了一张古香古色的桌子。

  

  于是,她能在亭子下,

  由亲自栽种的桃树、海棠作陪,

  小小地休憩一下,悠闲又自在。

  

  干起活来这么厉害,

  苏清吾,到底是何方神圣?

  

  很难想象,在此之前,

  她在设计建筑方面,

  竟然是“0基础小白”。

  

  苏清吾于1993年出生在浙江,

  从高中时就喜欢传统文化,

  大学就读于浙江万里学院

  在文化与传播学院修的是

  广告学专业。

  毕业工作半年后,

  她辞职回乡下,

  成为了一名独立摄影师。

  

  正是因为选择了摄影,接触到一些手艺人,

  她才渐渐真正了解传统手工艺。

  自己动手做的动力,

  再简单不过:

  “因为见过很多经传统工艺打造的东西

  都太好看了,

  但生活中没有。

  日常买到的,都不太是我喜欢的,

  所以就,不如自己学了做吧。”

  

  因此,她涉猎的传统手艺,

  远比造亭子用上的,还要多……

  

  现代人,碗盘瓷器,

  丢了便重新买,

  不知还有多少人了解,

  有一种源于中国,

  闻名于日本的传统工艺,

  叫金缮。

  小苏则用它修补残缺器物,

  感受“不完美”之美。

  

  我国除了有讲究意境的山水画,

  其实还有一种注重色彩效果的传统画派——

  岩彩画。

  由于它闻名于日本,许多人不知道,

  其实它同样发源于中国。

  岩彩原材料贵,小苏买不起,

  就用水彩仿着画。

  

  苏清吾仿画《拾莲》

  原作者:莲羊

  

  她爱写书法,

  娟秀的字迹间,皆是闲适宁静。

  

  有时兴起,

  她便自己烧制陶瓷;

  在红亭绿树的阴翳下,

  为白陶瓷添一点釉上彩。

  

  想放风筝,苏清吾就裁布、画画、搭骨架,

  做一个喜欢的样子;

  

  嘴馋了,就自己做些牛肉干、

  八宝鸭、蟹酿橙、

  定胜糕、麦芽糖、桃花粥……

  

  苏清吾与所有热爱生活的年轻人,

  怀着同一份的热忱:

  “想要的,就主动追求。”

  

  爆红的“故宫亭”,

  就是这种生活理念的结晶。

  去年4月,出于兴趣,

  行动力超强的她,

  找来了相关的视频和书籍,

  “复刻”出了简易版故宫亭子。

  

  但就像学习其他手艺一般,

  理论是一回事,实操是另一回事,

  不仅费脑,还费手。

  古时诗句形容女子之手

  为“纤纤柔荑”,

  在苏清吾手上,可用不了——

  “给斗拱凿孔,

  锤子敲到手,常把手敲得瘀青;

  凿子修木头的边,修过头了,就会戳到手流血;

  用锯子锯东西的时候,一不小心也会锯到手。”

  

  这种动手基础,做出的亭子,

  并不完美。

  但成果已然带动了许多年轻人对

  古建筑、传统文化的讨论。

  有木工专业出身提建议的:

  “看你有榫卯不牢靠的问题……”

  

  有古建筑从业者鼓励她:

  “我们这个群体

  本身属于设计林宇中最边缘和小众的群体,

  up作为一个爱好者

  却投入如此之大的心力……

  谢谢你。”

  

  追求“完美”固然是种值得追崇的态度,

  但“不完美”,又有何不可呢?

  她没有太多别的纠结,

  只是尽力去做:

  “我希望任何时候我的所有想法,

  都可以在不同的媒介上表达出来。”

  至于手艺的成果,

  “是粗糙亦或不完美,我都可以接受。”

  

  让“东方美学”融入到生活里,

  也不失为一种继承传统手工艺、

  诠释传统文化的好方式。

  谈及未来,

  苏清吾还想尝试更难的:

  “做一个(仿)唐朝时期风格的亭子。”

  最后,

  感谢@苏清吾接受专访。

  撰文、编辑/网友小黎

  责任编辑/七七

  图片来源/感谢@苏清吾授权素材使用

  关注我,分享全球独特的生活方式与人物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