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央行下发通知,将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一年至2021年底。也就是说,资管新规的过渡期只剩下半年左右的时间。近期,部分银行加快了“老理财产品”的清退速度。不少银行还频繁变更理财产品的管理人,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从银行体系内转向了银行理财子公司。这一系列变化将对投资者产生哪些影响呢?
文/记者郭舒晨漫画/刘哲姝
“老理财产品”预计年底前可全退市
民生银行发布公告称,于5月21日提前终止“非凡资产管理天溢金普通款”“非凡资产管理天溢金高端款”“非凡资产管理天溢金(电子银行)款”个人投资理财产品。民生银行App显示,这3款产品均为活期型非净值理财,参考年化收益均为2.6%。目前,这3款产品的购买通道已被关闭。
记者注意到,不只是民生银行,早在去年,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银行便陆续提前终止部分理财产品的销售。
资管新规推出后,当前银行大部分理财产品已转为净值型,只有少数固定收益的“老产品”在售。据悉,各家银行目前正按计划清退不合规的银行理财产品,预计年底前“老理财产品”可全部退市。
越来越多产品转向银行理财子公司
近期,不少银行还频繁变更理财产品的管理人,越来越多理财产品从银行体系内转向了银行理财子公司。仅这个月,就有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将部分理财产品的管理人变更为其理财子公司。业内普遍认为,银行此举是为了让理财业务更加合规。
记者了解到,移交后的产品在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中的募集起始日期、募集结束日期、产品起始日期,将变更为移交当日,但产品的存续期限不受变更影响。
不过,转移到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须为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产品。不符合新规的“老理财产品”需要留在银行资管部完成清退工作,底层资产或到期后自然退出,或被提前处置;而银行理财子公司则可“干净起步”。这也是当前不少银行资管部与银行理财子公司并行存在的原因之一。
不要一味追求高收益
应考虑风险承受能力
这一系列变化将对投资者产生哪些影响?“对投资者来说,保本理财产品即将真正的一去不复返。今后即便投资者理财亏钱了,也不能再指望投资机构来兜底了。”华夏银行厦门思明支行理财经理、AFP(金融理财师)持证人张淑芳说。对投资者而言,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过程中,预期收益型产品将越来越少。投资者应注意,银行理财产品披露的业绩比较基准,并不代表最后能获得的实际收益率。投资者不要一味追求高收益,而要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从风险等级、投资类型、资产配置、历史净值等多方面因素考核产品的风险。
她建议,投资者不妨转换投资思维,当下正是公募基金及贵金属投资的红利时期。伴随债市回暖行情,部分基金公司已调整产品布局,固收+品种的比重不断攀升,这正是投资者开展布局的良好时机。她认为,资金多元化配置、实现多样性理财,才能获得更为理想的收益。
(文章来源:厦门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