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为何不教浣碧读书?盛明兰一语道破

柒柒导航,网址大全,分类目录 https://www.qiqidaohang.com/

  

  甄嬛为何不教浣碧读书?盛明兰一语道破

  文|婉兮清扬

  浣碧没读过书。

  毕竟,她未以“甄家小姐”的身份长大,哪怕她也是甄远道的亲生女儿。

  准确来说,她是个私生女。

  这也就罢了,可偏偏她的生母是罪臣之女。既不能纳为妾室,更不能光明正大进入甄府。

  否则,便会有灭门之祸发生。

  无奈之下,甄远道只好隐瞒浣碧的身份,将她带到大女儿身边做丫鬟。

  地位是低了些,但好歹能吃饱穿暖放在眼前,假以时日,说不定还能为她谋个好前程。

  勉强算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

  庶女本就比嫡女低一头,更何况她还是罪臣之女生下的私生女呢?

  所以,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那一类的东西,浣碧都没机会学。

  她要学的,是端茶倒水伺候人、是察言观色揣度讨主子欢心、是做一个本本分分的丫鬟。

  虽然,她心里也有许多不甘。但那又如何呢?

  人人生而不平等,年幼的浣碧虽觉委屈,但也无力反抗,只能顺从地接受命运安排。

  唯一能做的,也只是偶尔发发牢骚、偶尔有些放肆举动,在逾矩的边缘试探试探。

  好在甄嬛对她很不错。

  

  机敏的她,早就从蛛丝马迹中拼凑出真相。

  对这个可怜的庶出妹妹,也总是多加照应,不忍将其当作寻常丫鬟来看待。

  吃穿用度均高人一等,平日里也惯着她顺着她。

  拿流朱的话来说,“惯得跟个二小姐似的!”

  所以甄嬛入宫,她也理所应当跟了去,既有伺候小姐的意思,也有借着长姐荣光,为余生做一番打算的意图。

  在皇宫里,浣碧果真遇见了一生挚爱。

  那人名叫允礼,获封“果郡王”。

  他出身高贵、玉树临风、气度不凡,是个不问俗务、只论风月的富贵闲人。

  这样一位王爷,自然博览群书胸有丘壑。

  能被他看上眼的女子,必定也才貌俱佳,能与他谈古论今,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从棋琴书画谈到诸子百家。

  这是出身、经历与品位共同决定的择偶标准。

  他生于宫廷、长于锦绣,自幼便见识过人间的极致富贵,对女子的欣赏,并不止步于简单的美色。

  他拥有更高的追求,比如精神上的共鸣、灵魂上的共振,以及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心相通。

  而这些特质,并不存在于世间大多数女子身上。

  事实上,果郡王也只遇见甄嬛而已。

  旁人看他,只觉得他招蜂引蝶处处留情。但事实上,对浣碧、采蘋与叶澜依的关怀,都只流于表面,带着怜惜和欣赏,并未触及内心,根本谈不上爱情。

  

  唯有甄嬛,才是他的心之所向。

  浣碧意识到了这一点——

  要想真正走进果郡王,就必须用知识来武装自己,让自己也腹有诗书、气质芬芳。

  事实上,早在二人初次相见时,果郡王便发表长篇大论,透露过类似的意思。

  若是腹中有诗书,这气度就更不凡。

  你跟着你们家小主,自然是不会差的。

  只不过当时,浣碧会错了意。

  她以为,果郡王一番好心,是因为自己本身貌美。却不知早在相遇之初,果郡王便萌动着爱屋及乌的心思了。

  早在除夕之夜,那个跪在倚梅园中祈福的美丽女子,就已经俘获果郡王了。

  他悄悄拿走了她的小像,也一脚跌入波澜起伏的命运。

  浣碧求甄嬛教自己读书。

  当时,她们已经离开皇宫,远离了是是非非。而甄嬛也在历尽风浪后,接受了果郡王的表白。

  那场恋爱浪漫至极。

  果郡王在宫中侍疾,却不忘让阿晋带了花笺来,将思念和爱慕都写在诗句中。

  读起来时,只觉心驰神往,整颗心和整个人,仿佛都立刻要被融化一番。

  甄嬛也回信给他。

  依然是写诗作词,用那些缠绵旖旎的字字句句,来传达心中的浓浓爱意。

  当时,浣碧就立在一旁。

  甄嬛给果郡王回信,词句信手拈来,挥毫泼墨间,尽是自信和从容。

  而镜头里的浣碧,只尴尬地笑了一笑。

  她听不懂,更写不出,只能以旁观者的姿态默默站立,有些落寞、也有些伤感。

  所以,她恳求甄嬛教她读书。

  当然,她不敢透露真实用意,只含糊其辞,随便找了几句话打发。直到甄嬛点破一切,方才点头承认。

  可甄嬛却拒绝了自己的妹妹。

  她是这么说的:

  你愿意上进,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只要你愿意学,我也有千万个情愿肯教你。

  只是女孩子家,读书看多了、懂得多了,只怕烦恼忧愁也会多上许多。

  

  浣碧不满,回怼了一句:“那也总比无知无觉的好。”

  后面剧情,再没提浣碧读书这回事儿。

  但我想,浣碧大概率是没能如愿以偿的。

  后来嫁进王府,能与果郡王谈诗论道,充当红颜知己的人,也始终不是她。

  甄嬛拒绝浣碧,倒与《红楼梦》中香菱学诗那一回相似。

  开始时,香菱求助的是薛宝钗。

  可薛宝钗一口回绝:

  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

  这是拒绝,也是对香菱的暗示与敲打。

  所谓“得陇望蜀”,指的是一个人贪心不足。

  放在故事情节中,薛宝钗是在告诉香菱,你已进了大观园,不该再生出其他心思。

  毕竟吟风弄月这件事儿,多少也带着些阶级色彩。

  如香菱那般的姨娘,读书作诗未必是好事。

  因为人一旦有了见识,便会不自觉地思索自身乃至人类命运。

  许多宏观而无解的问题,也会开始困扰自身。

  那些原本简单的事务,开始复杂化、纷乱化,甚至对眼前的日子产生怀疑,再不能安安稳稳地生活下去。

  换言之,思索对人类来说,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不幸。

  薛宝钗的敲打与甄嬛类似,在委婉提示身份,将她们眼中的“保护”进行到底。

  倒不能说是错,也不能完全归结为薛、甄二人的自私。

  有句话说,人生忧患识字始。

  许多懵然未觉的女子,确实能在一方小小的天地中度过一生。因为未曾见识、便没有思考、不会劳心伤神,反而能避免生而为女人的许多痛苦。

  尤其是那个时代的女人。

  

  可林黛玉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将香菱收为徒弟,而且打算倾囊相授,将香菱培养成一个“诗翁”。

  对比之下,倒很值得回味。

  女人该不该多读书呢?

  放在今天,答案毋庸置疑。

  但在甄嬛和薛宝钗所处的时代,主流思想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如此看来,浣碧被拒,倒也不算冤枉。

  可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

  有心反驳一二,却找不到合适的论据,直到近日重温《知否知否》,重新去听盛明兰那一番读书论,才恍然大悟。

  她是这么说的:

  依我看,读书无用这句话,就是骗人的……

  我觉得这句话,不过是那些男人们希望女人们一辈子浑噩愚昧,乖巧听话,好摆布。

  

  甄嬛和薛宝钗的心思,也大抵如此吧。

  在她们眼中,浣碧和香菱都是低于自己的存在。

  所以她们会下意识地觉得,读书会乱了心志,让人生出多余心思,无法在原本的位置上顺其自然,接受既定命运。

  细细一想,只觉得残忍。

  试想一下,若提出读书学习的是甄玉娆,甄嬛断断不会拒绝,反而会殷勤备至,为妹妹准备好一切吧。

  正如盛明兰的祖母所言,

  历朝历代,世族大家的女子,哪一个不是从小读书明理?

  读书会带来思考、带来烦忧,但也带来智慧、带来看世界看人生的透彻眼神、澄澈心智,令人生这条路好走一些、从容一些。

  把二者细细比较,那些烦忧简直不值得一提。

  从这点来看,其实甄嬛对浣碧,一直是有所保留的。

  半真心半假意,仅此而已。

  -END-

  错过上一篇热文,可点击???

  ▼作者简介婉兮,90后写手,不偏激不毒舌,有温度有力量。微博@婉兮的文字铺,个人公众号:婉兮清扬(ID:zmwx322),已出版《那些打不败你的,终将让你更强大》,《愿所有姑娘,都嫁给梦想》。

  看完记得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哦???

  如果你想第一时间看到我的工作、学习、生活动态,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我的工作微信,我还会免费送出精心准备的20本书单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