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是浙江省的地级市,说起温州,就不得不提起温州人。温州人以会做生意闻名全国,被称为“东方犹太人”。
不过,历史上的温州其实并不怎么出名。说起来,温州自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建郡以来,基本上没什么名气,除了南宋皇帝赵构在落难时曾路过这里,各朝各代的高层官员几乎都没到过这里。
纵观近代,各国的元首也没怎么来过这里,朱老总、陈毅元帅和彭老总倒是来过几次,不过是视察海防战备的。除此之外,温州在十年动荡时期,也是受伤最严重的“重灾区”。当然,重灾区不止一个,温州只是比较出名。
可就是这样一个在历史上不怎么出名,甚至曾经十分混乱的城市,却在改革开放过后,成为了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且在2017年登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第37位。
说起温州这曲折的发展史,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在温州的坊间,曾流传着关于此人的一个说法。说此人是带着“尚方宝剑”来的,这把“尚方宝剑”则被理解为邓公给的。
此人就是陈作霖。
对于温州人来说,袁芳烈和陈作霖这两个名字一定记忆深刻。袁芳烈就不用说了,是他挑起了振兴温州的大梁,并为当时的“八大王”平反。至于陈作霖,他在十年动荡即将结束之际进驻温州,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地的多个问题,并严厉惩处了一批不法分子,使温州的社会秩序逐步稳定了下来。
言归正传,陈作霖出生于1923年,曾用名龙建平、胡斌,安徽省无为人。他在抗战的烽烟中投身革命,并先后在新四军第7师19旅政治部敌工训练班、无东敌工委、临江县委敌工站等地工作。任职期间,他坚持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政策方针,放手发动群众,团结群众,并带领人民武装力量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解放后,他离开了部队,来到了安徽工作,这也是他为何没能在1955年被授予军衔的原因。在安徽的几年里,陈作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工作。他在芜湖和安庆军政一肩挑,担任了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
1966年,中国进入十年动荡时期,陈作霖也因此受到了不公的待遇,并被下放劳动。直到1970年,他才重新被组织启用。至于他何时被调到温州,还要从他接到的一个命令说起。
在他离开安徽的三个月前,他接到了中组部的有关通知,要他与从山东、上海、北京、河南这四个地区的另外四位干部一同前往浙江,主持浙江的日常工作。就在他们接到通知后不久,我们的领袖毛主席也亲自批准了处理浙江“双突”、改组浙江省委等有关文件。
那个时候,邓公刚刚复出,这个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运筹帷幄的传奇人物,成为了各级机关领导的核心。他根据主席要安定团结,提高国民经济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整顿,陈作霖也是在邓公的指导下,来到了浙江。
那个时候,除了陈作霖之外,还有谭启龙、铁瑛、赖可可、张文碧、陈伟达、罗毅等一众优秀干部。在他来到浙江,担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上级便下达了让他前往温州,整顿温州的指示。
说起来,那个年代的温州,社会环境可谓是混乱不堪。除了经济发展停滞,因为种种原因,其境内的武斗死灰复燃,城里不断停水、停电,人民生活极为困苦。就在这最为关键的时期,陈作霖带着邓公交的“尚方宝剑”赶到了。
来到温州,陈作霖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加强公安保卫工作,打击犯罪,保护社会治安。他提出了江苏军区独立一师与温州军换防,并将新换防的一个武装摩托连派遣至城里巡逻,震慑罪犯,并配合当地公安一同维护社会秩序。
此后,他便召开了三个大会。第一个是常委会,也就是温州市委各级领导聚在一起商讨对策的会议;第二个是市委干部大会,共有1500多人参加;第三个是群众大会,共有2.4万余人参加。
在会议上,陈作霖广泛动员人民群众,从思想上改变群众对待事物的看法。他还整顿了邮电局和港务局的领导班子,依法逮捕了多名为非作歹的违纪人员。在陈作霖等一众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温州的社会秩序逐渐稳定,人民生活也得到了基本保障。
不久后,他就离开了温州,回到了浙江省委,并先后担任了浙江省副省长、省政府秘书长等职。
1985年后,陈作霖进入中纪委工作,并先后担任了中纪委常委、秘书长、副书记,官至正部级。
值得一提的是,陈作霖同志的一生清正廉洁,纯真质朴。尽管身居高位,但他从不摆官架子,眼中更是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就算当上了中纪委副书记,他仍会到机关食堂吃大锅饭,坚持不开小灶。他办工作室的配置也十分简单,除了办公桌椅、文件柜和书柜外,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摆件。
2015年4月12日,陈作霖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最后,向陈作霖同志致敬!